6.2纵向磁化时磁场强度的确定。 6.2.1用线圈纵向磁化时应按工件长度与直径之比(L/D)来选择磁场强度的大小。
连续法磁化时,在装有零件的情况,线圈有效磁化区域的磁场强度为:
L/D≥10的长形零件----5Oe
2<10的零件----8Oe
L/D≤2的圆盘零件----12Oe
剩磁法磁化时,其线圈有效磁化区域的磁场强度为连续法磁化时的3倍。
6.2.2用线圈纵向磁化时,线圈的磁动势为3000--10000安匝。其有效磁场区距线圈每端200--300mm。
线圈磁动势的大小应根据探伤机的结构,零件形状以及磁路上磁通的损失等选定。
6.2.3用小型电磁铁磁化零件时,其磁化电流应根据试验确定。一般用交流电的电磁铁,在磁极间距为75--150mm时,其提升力应大于7Kg.f。当用直流电时,其提升力应大于10Kg.f。
7零件磁化时的注意事项
7.1用周向磁化法检验截面变化很大的零件时,对不同大小的截面部分应分段进行检验,并采用与该部分截面尺寸相应之电流值。
7.2在零件上直接通电磁化时,要防止电接触面**,接触面积应大于零件,并应水平地夹于两接触盘之间,端面要有适当的压力,以保证良好的接触和均匀磁化。
7.3用反磁场中心导体法检验零件两端面径向缺陷时,导体应充塞零件通道。当检验零件内表面纵向缺陷时,可采用较小直径的导体使零件转动,将整个圆周分段磁化和检验。中心导体直径应大于零件或管子内径的50%。
7.4用线圈磁化零件时,零件的轴向应沿着线圈轴向放置,且靠近内壁,小零件或大而短的零件应将几个零件沿着线圈轴向连续接好后,一起磁化。单个短零件(长度与宽度之比小于5)应在零件两端贴附上长形铜棒后再进行磁化。
7.5当用线圈磁化长零件时,在线圈有效磁化区域每隔500mm逐段磁化检验。
7.6检验表面缺陷用交流电,检验近表面缺陷则使用直流电,剩磁法必须用直流电,如用交流电则应加接断电相位控制器。
7.7当检验磁性不明的零件时,应用灵敏度试片或材料相同的带有人工或自然缺陷的试件校验磁化规范是否合格。
8检验方法
磁粉探伤中,缺陷的显示可用湿法或干法进行。
8.1湿法--用磁悬液来显示缺陷。
8.1.1剩磁法检验:指用零件磁化后的剩磁发现缺陷,凡经热处理的零件其材料的剩余磁感应强度在8000Gs以上,矫顽力在10Oe(L/D>5)以上者可进行剩磁检验。工作时使零件瞬时(不超过0.5s)通电磁化,断电后浇磁悬液2--3遍,磁悬液的压力应微弱,或将零件浸入磁悬液中10--30s,绶慢取出,静止1--2min后进行检验。
8.1.2连续法检验:将零件浇以磁悬液,使整个零件均匀湿润,然后连续通电1--3s,同时再向零件上浇磁悬液,停止浇磁悬液后,再切断电流。
8.2干法--用干磁粉,来显示缺陷。采用干法须使用连续法磁化,用喷粉器或撒粉器将干粉喷撒在零件表面上,喷粉时磁粉不可太多,以免遮去缺陷。必要时可将多余的磁粉轻轻吹去。
8.3一般表面比较光洁和平整的零件均采用湿法。
表面粗糙的零件或在施加磁悬液有困难的场合可用干法。干法不能在室外有风的场合进行。
8.4每天工作开始前,应用标准样件或灵敏度试片检查磁悬液质量以及探伤机、退磁机是否正常,标准样件应有如下两类缺陷:
a.裂纹:磁粉沉聚浓密,痕迹清晰可见。
b.细小磨裂:磁粉沉聚稀薄,痕迹隐约可见。
8.4.1标准样件应编号,并用电笔标上缺陷部位,每个标准样件应附有缺陷照片或草图以及说明卡片。
8.4.2检查磁粉探伤机工作情况:应按说明卡片的规定,将标准样件充磁和施加磁悬液,如果缺陷显示清晰符合说明卡片的要求,即说明设备正常和磁悬液质量良好。
9对磁粉和磁悬液的要求
9.1探伤所用的磁粉为四氧化三铁荧光磁粉。
9.2磁粉的颜色(和零件颜色相比)应具有高对比度。检验表面光亮的零件用黑色磁粉,检验色泽较暗的零件用有色磁粉。
9.3磁粉的粒度应均匀,平均粒度为5--10μm,**粒度为50μm。荧光磁粉的粒度为2--5μm。
9.4磁粉应具有高导磁率、低矫顽力。
9.5磁粉探伤所用磁悬液是由磁粉和液体介质油或水配制而成,磁悬液内之磁粉,含量为15--25g/L,搅拌均匀,并根据使用情况进行更换,以保持磁悬液的清洁。
9.6液体介质应具有挥发度低,化学稳定性好,闪点高,容易清洗,对零件无腐蚀和对人体无害等性质。
9.7油磁悬液的运动粘度在20℃时应为10--20cSt,当粘度较小时,应经常搅拌磁悬液,保持磁粉的均匀悬浮。
10退磁
10.1磁粉探伤后的零件须进行退磁。
10.2经周向磁化的零件如无特殊要求以及探伤后尚须进行热处理的零件可不退磁。
10.3退磁的两方法
10.3.1交流电退磁:将需退磁的零件从通电螺管线圈中慢慢抽出,直到零件离线圈1m以上时才切断电流,或将交流电直接通过零件并逐渐将电流减少至零值,对于一般中、小型零件,线圈中心磁场强度应为250--300Oe,退磁时,零件长轴应与退磁线圈轴向一致,长与宽之比小于5的零件,可将数个零件在非磁性材料槽中纵向排列,彼此衔接,然后将槽从退磁线圈中慢慢抽出。
10.3.2直流电退磁:将零件放于直流电磁场中,不断改变电流方向并逐渐将电流降至零值。
大型零件可使用移动式电磁铁或电磁线圈分区退磁。
10.4零件的退磁程度一般可用剩磁检查仪或磁强计测定。
附 录 A
检验 结 果 的 判 断
(补充件)
A1 在缺陷上沉聚的磁粉痕迹一般有以下特征。
A1.1 裂纹:一般呈清晰而浓密的曲折线状。
A1.1.1 材料裂纹:沿材料轧制方向或拉丝方向形成的直线裂纹。
A1.1.2 淬火裂纹: 零件热处理形成的裂纹。
A1.1.3 磨削裂纹:与磨削方向成一定角度,呈网状或平行的细线状。
A1.1.4 锻造裂纹:锻造或模锻过程中形成的裂纹,一般呈方向不定的曲线状或锯齿状。
A1.1.5 焊接裂纹:在焊接过程中由于应力集中形成的裂纹。
A1.1.6疲劳裂纹:长期使用的零件由于交变负荷的作用而产生的裂纹。
A1.2 夹杂: 呈单个或密集的点状或线状。
A2表面缺陷的磁粉痕迹较清晰,近表面缺陷的磁粉痕迹较暗淡,且复现性不好。
A3 非缺陷性的磁粉痕迹。
除了真正缺陷会形成磁粉痕迹外,由于以下原因而形成的材料局部磁性不均匀也会出现磁粉痕迹。
A3.1 局部冷作硬化处。
A3.2 温度剧烈改变的内应力处。
A3.3 两种不同组织的明显分界处。
A3.4 零件截面急剧变化处。
A3.5 碳化物层状组织处。
A3.6 由于操作不当造成的非缺陷性痕迹。
--------------------------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机械工业部上海内燃机研究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天津市**机械工业局实验研究所、无锡柴油机厂、北京内燃机总厂共同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海民。